名匠工藝

交趾陶

交趾陶又稱交趾燒、交趾尪仔或瓷尪仔,為建築上裝飾性的低溫彩釉軟陶,通常以民間故事、神話傳說等題材為主,裝飾於屋頂、柱樑、水車堵、墀、牆等位置。臺灣交趾分為兩大系統,一出於廣東葉王,一傳承自福建廈門柯訓。

葉王一脈多以黏性較強的紅陶土塑造,因可塑性高,因而造形誇張,人物表情豐富;釉料以「熟釉」的釉上彩為主,並攙合灰釉,發色變化多。戰後有林添木等人為代表。

柯訓一派採用釉下彩「生料」,使釉色溫潤且較具流動性,並用紅、白混合的陶土為胎體,以提高火候和硬度,但可塑性略差,造型較為小巧精緻。柯訓傳人洪坤福亦為廈門人,陳天乞、張添發等匠師更是出自洪坤福一門。

邊門壁堵

位於後殿東西兩側門牆的交趾陶龍虎壁雕塑為1920年匠師洪坤福的作品。左側龍堵,龍首碩大威嚴,翻騰於雲紋之間;右側虎堵,猛虎瞪睛,作下山狀,生氣盎然。

虎門排頭

在垂脊前端以「盤子」托住各種人物裝飾,稱為「排頭」,有鎮壓屋脊的作用。虎門上的作品材質為交趾陶,是1960年代匠師陳天乞的作品「孔明收姜維」。

龍門排頭

與虎門相對,由匠師張添發所作的龍門交趾陶人物故事「單刀赴會」,是寺廟作品中常見的對場作。